2023年满血复活后的经济走向预测转眼又到年底了,2022年中国真的发生很多事,特别是最近这个月,各种转变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先是12月6号中央政治局会议同提扩大内需和加大提政市场信心,接着12月7号防疫需十条开始发布,然后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紧接着12月16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释放了更多细节。 如果我们把政治局会议纪要、扩大内需纲要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纪要三份文件放在一起看,可以看到很多标志性的提法,比如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等等等等。这可能意味着2023年中国已经发出要重新全力发展经济的关键信号。那么,如何看清楚这里面的脉络呢?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有一句总结的话可以作为我们的线索,就是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这句话里,需求、供给、内外预期、外部环境构成了我们看清2023年的五大要素。先看外部环境,以美国为例。今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制造业回流美国的速度飞速加快,超出了很多金融分析师的预测。我记得前几个月我们还有一期节目专门讲过欧洲制造流向中国的事情,但最近很多人猛然发现,欧洲制造流向美国的规模同样巨大。比如三月份大众宣布要在北美投资70亿美元,九月份特斯拉暂停了德国的电池生产,全部搬回美国,十暂宝马宣布投资17亿美元在美国生产电动汽车和电池,还有拜尔巴斯夫、西门子、奥迪、博士等欧洲公司都纷纷宣布了自己在北美的扩建计划。而来到欧亚大陆的另一边,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制造业也受到了美国的吸,比如日本的索尼、驻友化学,韩国的LG人员、现代汽车、三星集团,还有SK、海力士都被要求在北美现场,而12月7日,台积电更加是在美国亚利桑那举行了极有象征意义的一迹典礼。这个事情不仅国内报道很多,中国台湾的民众其实也很唏嘘啊。短短几个月时间里,美国的各路盟友终于都发现,美国今年以来这套环环相扣的组合拳,最终收割的对象并不是中国,而是他们自己。那么美国的组合拳是怎么打的呢?步骤很清晰,他们先挑拨俄乌,再提高利率,最后才放大招大力补贴本土之。这几招是步步递进的,通过挑拨而乌,可以先搞乱全球的能源和大宗商品格局。这样一来,作为能源出口大国,美国首先可以获得大量利润,而紧接着随着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全球通胀必然升高,于是美国就开始用对抗通胀的名义大幅提升利率,其结果就是美元成为全球强势货币,盟友的资本大量流向美国,而这又会逼迫盟友国自己不得不提升利率去应对,进一步削弱他们自身的营商环境。好,那么当前两招充分酝酿完毕,美国再推出通胀削减法案,大量补贴制造业回流到美国,这最后一招可谓是临门一脚,也最终彻底撼动了美国盟友赖以生存的产业基本盘。这样的组合拳,美国当年在对付日本的时候就已经用过了,不过美国的盟友们**在历史上学到的东西就是他们什么也没学到。当然到了九月份,随着通胀削减法案的推出,蔡笨的盟友也能够看明白美国做的局。所以我们才会发现,十月份德国总理舒尔斯首先访问中国破冰,接着十暂韩国外交与国家安全研究院就推出了一份重磅报告,指出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将严重打击韩国的电动汽车电池产业,然后12月初就连一向清美的。欧洲理事会主席夏尔米歇尔已在采访中表示,欧盟不能成为中美竞争的受害者。然后12月中,法国总统马克龙更加强势表态,欧盟应该尽快回击美国通胀削前法案带来的威胁。不过,所有人的醒悟都来得太晚,尤其对于欧洲而言,2023年的衰退已经不可避免。一方面,欧洲能源成本大幅上升对工业体系的冲击已经不可挽回,另一方面,欧洲通胀压力正在从能源和食品扩散到所有的商品和服务领域。这两股力量前者是智,后者是胀,合起来就是经济学上最经典的智胀。而韩国这边,作为制造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美国收缩对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韩国银行已经把2023年的经济增长预测从原先的百分之二点一下到1.7%,IMF也做出预警,认为高通胀导致的韩国房地产泡沫在2023年有破灭的风险。而日本就更不用说了,一方面,日本的债务危机非常严重,日本央行这两年一直在日元贬值和货币宽松这两个相互矛盾之间走钢丝,其实稍有不慎就万劫不复了。但另一方面,日本的家电、汽车、半导体、新材料这些优势产业之前遭到韩国和中国的侵蚀,现在又被美国拉走,产业基本盘已经岌岌可危。那再开回美国吧,表面上看,它应该是**的赢家,但仔细看他也存在巨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劳动力严重不足。疫情期间,美国本土的劳工因为提前退休、健康担忧或者照顾家庭、对收入不满等各种原因,正在大幅的退出劳动力市场。其实这两年很多美国打工的心态已经发生了不可逆的转变,很多人不再愿意回到那些辛苦劳作、环境糟糕的地方工作,比如制造业、餐饮业、运输业,现在都大量确认,前段时间美国港口卡车司机用工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另一个例子是,美国愿意进入制造业的工程师和资深的匠人也严重不足。经过了三年的远程办公洗礼,大多数美国工程师更愿意呆在办公室里面喝咖啡,而不是跑到装配件里面闻机油啊。而从中心提供的数据上看,我们能看出在美国制造业经大面积回归的2022年下半年,他的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速却依然是负数,因为资本,厂房和设备都能搞定,但是大量勤奋的工程师和制造业的匠人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培养出来,而这其实才是美国制造业的阿卡流失之种啊。而且目前美国很多经济指标都在恶化,比如第三季度的数据显示,美国的锌和二手房消售数据在回落,私人商品消费支出在减少,制造业PMI和消费者经营指数也在下跌,据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的最。经调查,高达98%的媒体CEO都预计美国将在2023年陷入经济衰退。好了,这么看来,美欧日韩在2023年形势都不乐观,而这对中国来说也不是好消息,对我们**影响就是出口将会走弱。 在高盛12月份发布的中国经济预测里,对我们2023年出口增长预测是负的2%。所以既然外需靠不住,那么2023年中国就必须依靠内需嘛。于是,在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235大工作重点里面,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被排在了**位,其他四项分别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以及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如果回看开头的那个分期框架,就会发现这里面的前四项任务其实都有一一对应关系,扩大国内需求,针对需求收缩,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指向供给冲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提升内部预期,加大力度吸引利用外资,恢复外部预期。 所以了解了这四项任务,也就看明白了中国2023年的完整脉络。所以让我们更进一步,先看看扩大国内需求这方面。这次会议里终于提到了三大行业,分别是住房改善。智能汽车和养老服务,这个表明2023年这三大行业的消费激活对国家优先级最高。如果结合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一起看,我们能得出支持这三大行业的更多细节。比如在汽车领域,刚要提出要优化城市交通网络布局,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进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加强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这里面我个人尤其看重的是接下来几年汽车行业的智能化红利。如果说过去几年中国汽车业爆发的**波红利是由电动化推动,那么到了2023年,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成熟,汽车智能化的第二波红利可能正在到来。而这里面无论是汽车芯片、第三代半导体线控系统、激光雷达预控制器,或者是智慧道路、车载互联网等很多细分行业都可能迎来高增长。说完汽车再说房地产嘛,这方面国家提出的住房改善这四个字很值得推敲,住房改善就不是住房投机,这意味着房住不炒基调依然没变,那保障性住房和长租房依然是未来发展重点。不过在纲要里提到了要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促进家庭装修消费,增加智能家电消费,推动数字家。顶发展我觉得这倒是值得一提,因为这个对于家电装修、智能家居、智慧楼宇这些产业都会是很大的利好。至于养老服务这边,其实刚要是把养老和御用一起讲了,不止说到要发展银发经济,也提到了增加普惠和托幼的供给,这里面倒是没有看到什么新的提法。当然这次扩大内需鼓励的行业远不止上面这三个行业,纲要里其实还提到了要鼓励中高端消费,这里面就包含了鼓励进口国产、品牌升级等等内容,这可能意味着东部城市群消费升级的通道会重新打开。也说到要发展文化和旅行,那这方面不用多说了,防疫放开之后,文旅肯定是最受益的行业之一嘛。诶然后在教育领域明确提到的要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我想这应该是教培从业者这两年听到的**的消息。然后是新型消费,这方面篇幅**,提到了线下业态的数字化改造,深入发展在线文娱,鼓励共享出行,共享住宿,共享旅游,支持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等等行业,那这些行业里面实际上从业的年轻人非常多,所以接下来如果他们能全面恢复活力,我想对于缓解中国的就业压力应该很有帮助吧。那至于绿色消费方面,提到了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加大政。府对低碳产品采购力度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这一块,整体而言,感觉绿色消费在2023年的拉动力主要还是依靠政府和企业,而不是来自个人。除了这六大行业,刚刚还提到了医疗、体育、压政、社区、交通、能源、水利等很多领域,我们就不一一展开了。 说完扩大内需,我们再说一下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于这一点,会议说到要继续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的薄弱环节,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的研发和应用。那这部份过去两年已经提到很多次,不过有一个提法狠心,就是要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展身手。我想这对于广大互联网从业者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也算是真正吃上定心丸了。不过,要说这次经济工作会议对企业界**的定心丸,可能还是第三条,迫使两个毫不动摇。什么意思呢?就是一方面毫不动摇的发展公有制经济,另一方面毫不动摇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会议机要写到,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也要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也发展壮大,这里面的关键词就是市场化和鼓励民营经济国企要市场化,民营经济要大鼓励,我想这释放出来的信号已经足够清晰了,就是告诉大家中国接下来要继续搞经济,要继续搞增长。当然这还只是对国内企业释放的信号,其实这次对外资释放的信号也很清晰,因为2023第四大任务就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会纪要里有这么一句话,要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程度的便利。 这里的**程度,这个说法比较特别,意思就是中国2023年会重新进入对外开放的高速车道,因为我们正在面临一个吸引外资的绝佳时机。要理解这一点,让我们把视野重新切回外部环境,那中东战略的很多一带一路国家来说,他们看到美国2022年收割盟友的一系列操作,接下来必然会更加不愿意站队嘛。而这么一来,经济利益的驱使会让一带一路国家在2023年跟中国靠得更近,因为他目前大都处于全面工业化和建立基础设施的关键阶段,而这正是中国现有的产业供给体系最擅长解决的问题。这种结构性的互补是天生的,比如中国制造和中东的能源互补就是很好的例子。2021年,中国从阿拉伯国家原油进口量占进口总量百分之五十一点。四七而沙特从中国进口产品在2020年就已经超过了20%,其中百分之三三是机械、车辆、光学仪器,22%是纺制品,11%是金属制品。可以说中国已经成为沙特最重要的制造业产品供给国了。再看看欧日韩啊,随着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实施,他们接下来势必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国际合作策略,而这其实是中国跟他们重构贸易关系的一次大机会,因为中国也正在把越来越多本来属于美国公司的合作机会挪给欧洲和日本,这里面就包括了先进设备、先进材料、中高端消费等很多细分行业。所以尽管出口萎缩,但是高盛预测中国2023年的进口会不降反升,升幅将达到4%。而正是在全球需求普遍萎缩的2023年,中国释放出来的这些新需求对于欧日韩才显得弥足珍贵。既然美国的抗通胀法案已经把孤立主义打成了**,那么中国从2023年开始也会把进一步开放的信号传上全世界,因为中国可以用自己独特的供给和需求结构去主动塑造外部环境。 关于这一点,中国经济工作会议其实有一句话总结的很到位啊,就是2023年中国要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这句话其实不是空谈啊。当今世界,老大和老二龙虎斗,代价**的可能反而是老三、老四和老五。如果我们跳到1万米的高空,就会发现,横向对比所有国家过去十年的发展指标,产业竞争力向中美两国集中的趋势其实越来越明显。所以,当我们重新把目光聚焦回202年的中国,也许会发现,从十年的宏观尺度来看,这个魔幻的2022,用统计学的术语来说,应该是中国的一个异常值all。如果我们要拟合一条中国的成长曲线,2022应该是一个需要被剔除的异常值。能否理解这一点,对预测中国的未来很重要,因为人类大脑很容易把异常值当成转折点。如果把202当成转折点,那么我们拟合出来的中国发展曲线就只能一路向下。但从最近的种种迹象来看,这种一路向下的趋势并没有显现出来。2023年的中国显然是正在回归之前就已经规划好的发展路径,这条从局部**解迈向全局**解的路线并没有太大便宜。 当然了,如果只看未来三个月,随着疫情管控的放开,我们必然还会经历一轮。黎明前的黑暗大意三年产业调整真的已经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但是我们今天也算终于熬到这场风暴的尽头。也许正如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里面写到那样,当暴风雨过去,你不会记得自己是如何度过的,你甚至不确定暴风雨是否真正结束了,但你已经不再是当初走进暴风雨的那个人,而这就是暴风雨的意义。 |